近日,银光集团与兵器203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这是作为国家重点保军企业和军民结合的国防特种化工骨干企业的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北化集团甘肃银光化学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加强与科研院所紧密合作,构建含能产品开放式大科研体系的又一举措,标志着企业在含能产品生产领域领军作用的充分发挥。
创新驱动,实施科技兴企战略
银光集团坚持创新驱动,科技兴企,坚持工艺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不断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集聚创新资源,优化创新环境,极大地增强了科学发展能力。
企业紧跟国家武器装备战略发展和经济建设需求,突破一批关键性技术,取得科技成果100多项,能够生产130余种高能含能产品,其中60余个品种为国内独有,占全国高能含能产品装备量的80%以上,是我国生产品种最多、保军生产能力最大的高能单质含能产品、混合产品生产、科研企业。尤其是紧跟武器装备对“高能量、低易损”含能产品的需求,进行新型含能产品研究,多种含能产品批量应用于我国国防战略、战术武器装备和航天等尖端科技领域。企业荣获中国航天突出贡献供应商称号和天宫一号、神舟九号、长征二号F首次载人交会对接任务物资供应商荣誉奖牌。
优势互补,打造科研战略联盟
银光集团将科研开发与科研成果产业化转化有机结合,摸索出一套以市场为牵引、研发为龙头、转化为目的新型合作模式。充分发挥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作用,与北京理工大学、南京理工大学、中北大学、西南科技大学先后建立联合实验室,分别开展不同内容的研究项目,利用高校的智力优势,结合企业的工程化优势,拓展了含能产品研究领域和层次。与武汉大学、兰州大学、石家庄陆军机械学院、兵器203所、204所等高校、院所在产品研发、推广和型号配套方面建立了合作关系,成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高新技术企业,兵器集团炸药先进制造技术研究应用中心。企业与北京理工大学共同开展的101产品先进制造工艺研究取得阶段性成果,突破关键技术,得率提升了5-10%,部分成果已应用于生产线,在此项目研究基础上,企业建成了101备份生产线。
企业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积极实施“借脑工程”,利用科研院所前沿信息资源,开展合作研发部级重点科研项目,建立科技含量高、附加值水平高、市场利用率高的“三高”科研发展模式。“十二五”期间,银光集团与高校、院所合作,开展科研项目150余项,获得专利授权97件;荣获兵器集团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
联合培养,提升科研团队层次
作为国家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的银光集团,坚持“人才优先发展”战略,采取校企联合培养的方式,聘请15位高校教授及院所研究员作为科技顾问,形成了关联度紧密的研发集群和高能钝感单质含能产品合成工艺、混合含能产品配方、分析测试先进方法、工程工艺优化等创新团队,集纳100余名外部教授专家与企业合作,并为每名技术负责人配备10人以上的技术骨干,建设一批重大科技预研项目,不仅推动了我国含能材料研究进程,提升了研究水平,拓展了研究深度,还为企业长足发展了提供人才与技术支撑,企业与北理工合作的同时,为企业培养工程硕士100余人,获选“全国示范性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企业与北理工共同建立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已有2名博士生完成工作站任务,顺利出站。
银光集团充分利用重大科研项目,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后备人才参与锻炼,做到重大项目既出成果、又出人才,努力实现“完成一个项目,形成一批科研成果,培养一批骨干和领军人才”的局面。目前,企业有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中国兵器首席专家、科技带头人、技能带头人及国家级技术能手22人。
搭建平台,强化行业核心地位
银光集团实施高能含能产品研制线建设项目和基础建设项目,建成科研理化中心、性能检测试验室,配备新型设备,拥有高、精、尖仪器设备百余台(套),满足含能产品研究试验、试制和质量检测要求。建成集小型工艺研究、中型放大工艺研究和产品性能分析测试为一体的高能含能产品研发平台,为开展含能产品研究提供了技术支持及强有力的基础保障。
企业从急需解决的新产品工艺、自动化装备与控制、基础预研等方面入手,重点开展生产线工艺技术升级、新增能力建设、科研能力提升、配套保障条件建设等方面工作。通过共享科研设施资源,与科研院所更加广泛、紧密合作,建立相应的机制保障制度与相关的外部协调攻关机制,依托研制线、科研大楼研发平台及外部条件的有效利用,进行含能产品精细化、新产品应用跟踪研究,形成高水平的科研检测平台,进一步强化企业在含能材料行业内的核心地位。
面向市场,推进新产品营销
银光集团在构建含能产品大科研体系进程中,主动服务生产,打造多形式、多功能、高质量的技术合作载体,持续开发适应市场、开拓市场、引导市场的产品。在市场反馈的基础上,以最优的竞争产品为基准,改进和提高现有产品质量。在新产品研发过程中征求客户意见和建议,指导将新技术、新产品转化到企业生产线。
为了推广科研新产品,拓宽新产品的应用范围,根据客户的不同需求,银光集团相关新产品技术人员配合营销人员推广新产品,并及时根据客户需求改进产品指标。针对片区客户对含能产品需求,建立技术服务团队,会同营销人员共同开发市场,推广新产品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