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效率提高50%,在银光集团打造的国内首条含能材料绿色化智能示范线上,以往100多人承担的工作现在只需要42人即可完成,每年能够完成18万吨DNT 产品的生产任务。通过智能化改造,银光集团正从传统生产模式向现代企业升级。
年产500吨,国内首套自主研发的M-XDI百吨级柔性光化平台,标志着银光集团在自主创新上取得了重大突破,用新技术、新成果的成功研发向世界先进水平努力靠近。
5年节创效益4.05亿元,正是集纳了全体员工的劳动智慧,银光集团从创新中得到了实惠,让“抓创新就是抓发展”从理念变为了现实,也让人感受到创新在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巨大潜力。
近年来,银光集团不断“刷新”创新成绩,把创新作为驱动发展、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积极攻克制约企业发展的战略性、基础性、关键性难题,增强全员创新活力,实现降本增效,开启高质量发展之路。每年将主营业务收入的3%以上投入到科技创新中,自2016年至今,开展创新项目1501项,其中11项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授权专利数153件,全员劳动生产率由2016年年底的10.5万元/人•年提升至2020年年末的33.14万元/人•年。
从“0”到“1”——自主创新取得丰硕成果
2021年6月19日星期六,聚银公司科研所员工们用手机拍下了首批百吨级改性硅油合格产品产出的喜悦瞬间。这一瞬间,标志着银光集团打破了该产品国外技术和市场垄断。
在聚银公司科研所,项目组的办公室总是彻夜都有讨论声。项目组的员工们几乎每周要工作六天,白天轮流在生产现场收集实验数据和异常问题,晚上大家一起仔细地讨论和分析。而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为了研发更多具有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的关键核心技术。
近年来,银光集团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面对着国内现有资料不足、国外技术垄断、一切从零开始等现实困难,结合自有技术优势和科研成果储备,通过技术开发、产学研合作等方式,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同开发新技术,组织骨干成立研发团队,逐项攻克“卡脖子”难题。
在“十四五”开局之年,银光集团科技创新捷报频传:年产500吨 的M-XDI生产线成功投产,PDI产品实现了公斤级生产,硅氧烷PC试制规模达到600吨/年,氢化新产品工艺研究,含能材料新产品研发也有了显著进展,这一项项振奋人心的成绩,显示着银光集团为具备一流竞争力所付出的努力。
以近5年为例,银光集团含能材料新产品贡献率年均35.5%,民品新产品贡献率年均36.7%,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智能化改造——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
小小一方电脑屏幕能够解锁安全管理的新技能,这就是“黑屏管理”。聚银公司员工吴明生作为企业“黑屏”试点成功“第一人”,介绍了黑屏管理的运行原理:“当生产线处于平稳运行状态时,控制室的电脑处于黑屏状态,无需操作人员监控屏幕,一旦生产工艺报警出现,系统会在电脑上自动弹出报警窗口,待故障处理完成继续进入黑屏状态。”通过这种方式,员工劳动强度降低了,产品竞争力提高了,截至目前,银光集团已在4条生产线运用黑屏管理,而这一管理成果获得全国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二等奖。
为建成现代化企业,银光集团对标先进企业,提出了生产线“连续化、自动化、智能化、无人化改造”创新思路,实现从管“正常”向管理“异常”转变,助力企业迈上了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
银光集团先后建成了黑屏管理、移动化办公、自动化生产线、HSE系统、数据仓库系统建设、主数据平台、视频监控集成平台、私有云平台等涉及生产线操作、日常管理各方面的智能制造平台。这些新技术、新成果的投入使用,从根本上改善了手工操作多、耗能高、本质安全程度低的局面,基本实现了生产经营过程透明化、可追溯、实时定量统计的数字化管理,在信息化技术的加持下,仅2020年,银光集团就节创物耗能耗6800万元,推动传统生产模式向现代企业升级。
揽“才”集“智”——释放创新创效活力
科技创新,人才先行。银光集团在体制机制改革上持续深化,充分发挥了人才第一资源的巨大潜力,释放了创新创效活力。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银光集团大力实施“借脑引智”工程,通过将科研院所、高校具备的人才、技术、信息和企业精益管理等方面优势资源相整合,建立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利用率高的“三高”科研发展模式。聘请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泽山为科技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欧阳平凯为科技顾问,目前已经开展了10余项研发工作。吸引100余名专家学者来企开展研究。与北京理工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等7所高校成立了联合实验室,与兵器203所、204所多家同行业科研院所、单位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推进创新成果的运用和转化,开展对外合作项目近百项,对外设立1000万的奖励基金,进一步推动外部科研力量为企业做贡献。
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含能公司科研所项目负责人尚凤琴依托“创新工作室”,和团队成员们近年来先后承担各级科研项目20余项,多项成果荣获科学技术进步奖、国家发明奖等奖项,获得10余项国防发明专利。像她一样为企业作出贡献的创新人才,受到了企业的重视和鼓励。
银光集团重视人才、重奖创新,建立了不唯学历、不唯资历、只唯能力的“赛马”机制、“三结合”改善团队、领军人才培养计划、青年英才培养计划、“一专多能型”员工培养方案,在落实兵器工业集团科技创新20条的基础上,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科技创新19条。在人才培养方面,每年引进重点院校相关专业的本科及以上毕业生,先后培养了1名中国兵器首席科学家、6名中国兵器科技带头人、2名中国兵器技能带头人。“十三五”期间,奖励创新团队及个人累计2888万元。
“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银光集团以此为信念,让创新体系更加健全,创新环境不断优化,创新能力显著增强,让创新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钥匙”。